Peter Ackroyd在《伦敦志》(London:The Biography,2000)中,曾引用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一句话:“没有边界就没有进步。” 并进一步分析说,这是布莱克对于伦敦这一城市的描述:“不管你走到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你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城市就是其差异的总和。”
在展览《可善的陌生》中,你会在空间的不同角落和“技术”、“工具”、“太空”、“神经科学”之类的讨论相遇, 没有任何一个话题漂浮无依,它们都在时空中屡屡丝连——古老的地形被用算法渲染,传统的威尔士木屐制造商造出了太空服。所有差异的总和,构成了关于这个故事主角的想象。或许The Kind Stranger,也是“边界”和“差异”的总和,是边界与差异所推动的认知延伸的产物。
加入讨论的艺术家都不太愿意仅仅被称为“艺术家”,他们的工作跨越了设计,数字建筑,地球科学、计算机音乐,环境研究等诸多领域。这些“边界”不仅是学科的,也携带着时间,文化和环境的摩擦和个体在其间的线索——对它的讨论或许要大于宽泛的“跨界”二字本身,或许我们可以回到布莱克的原话:“没有边界就没有进步。吸引与排斥,理性与活力,爱与憎恨,都是必需。”
我们邀请四位参展艺术家,以Kind Stranger访客的身份,加入展览开幕后的第一个下午茶。
主持
颜晓东,龙星如
语言
英文

Hefin Jones是一位设计师,他擅长与不同的人和社区合作创造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他们的文化、处境和地域。他的实践基于一种叫做参与式投机的行为模式。这涉及到通过研究一个环境来产生知识——人、文化、材料、历史、行业、基础设施——然后与相关人员重新配置这个环境,以推测其他可能性。除了这种定位的实践,他还与许多机构合作,如威尔士国家剧院、设计博物馆、UP项目和工艺委员会。

Rena Giesecke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数字建筑技术系主任的博士研究员。她曾在德国、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学习建筑。Rena Giesecke的作品横跨性能、新技术、实地工作和古老的建筑装置之间,她通过这些作品探索了自然和人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的变化。她感兴趣的是,人类希望保存和复制自然或看似自然的短暂迭代,而这些可能只会在未来以数据或复制品的形式留在我们身边——通过模型或纪念馆以技术自然的方式保存下来。她的作品反映了人类对人工制品的渴望,就像它们是自然过程的结果一样美丽——模糊了什么是工程的,什么是自然的边界。

Yutaka Makino 1976年出生于日本枥木(Tochigi)。他在日本、荷兰和美国学习地球科学、计算机音乐和视觉艺术。自2010年以来,他生活和工作在柏林。Makino在现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声学、神经科学和系统论等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对实验装置中的知觉过程进行了探索。他的表演和装置提供了声音和视觉条件的环境,使感知过程对感知者来说是有形的,并引起对感知行为的反思。

Cédric Van Parys出生于比利时,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伦敦、鹿特丹、上海和威尼斯。作为艺术家和建筑师,他总是被一些结构和物体所吸引,这些结构和物体提供了一个整体观察与沉思的空间。他的装置、雕塑和展览设计经常利用“纪念”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引诱”,令人产生惊奇或者青睐的效果,并由此生成一个核心事件或创造一个故事。